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:践行

践行,就是字面上的意思,

实践与行动。

想到了,就去做,做到了,才算践行,做不到,没用。

大约从 1986 年开始,我很讨厌过春节,很朴素的原因,就是觉得真浪费时间啊…… 那个时候,罗永浩就表示很不理解,奇怪我为什么一到过年的时候,就找个宾馆躲进去 —— 这真是个怪人!

其实很安静的,一口气可以好几天安静地想自己的事儿,看自己的书,睡自己的觉…… 多年后回望过去,最庆幸的是什么呢?16 岁之后,我再也没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,那东西比现在北京的雾霾还可怕。算下来,我比同龄人多活了至少一个多月了罢?

1995 年,我大学毕业。几乎从毕业那一天开始,我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工作狂 —— 因为我没有休息日,我每天都在工作,春节也不例外。

这事儿我身边的人都知道。

  • 《托福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》最后的突击成稿,就是在 2003 年的春节完成的。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最初一稿,还叫《管理我的时间》的时候,是 2007 年春节……

  • 2008 年年初,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个留学咨询公司,在数码大厦租了个办公室,交完房租,就是装修,花不了几个钱。装修差不多了,就春节了。于是大家都去过年。等他们回来的时候,我已经在这期间接了几个客户,讲了一小期班,收上来的钱已经使得公司产生了盈利。

  • 2010 年春节,一口气在两周内整理完《人人都能用英语》,以及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的修订……

  • 2013 年年初,我和两个小伙伴组建了 Knewone,网站上线后没多久,就是春节。他们俩一个去了香港,一个去了柬埔寨,度假。我在家里充当客服…… 等两个小伙伴回来,网站的流量已经冲进 Alexa 全球排名 5 万以内了。

  • 修订这段文字的时候,是 2016 年春节,大年初三。这几天正在整理《新生 —— 七年就是一辈子》的文稿…… 其实整理工作远比写文章难多了。

我就是这样的。可实际上,我并不讨厌给自己放假的啊。只不过,我觉得“法定”这事儿对我来说没意义,那所谓的“法定”是制约企业的,又不是制约我个人的。我什么时候该休息,应该是我说了算啊。手里本来有要做的事儿,结果可倒好,法定要求休息,我就休息了,那手里的事儿怎么办?在不得不与他人协同的时候,法定假日更是气人,活生生把很多事儿给搅黄,且每个人都不在乎 —— 他们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。

以前在新东方讲寒假班的时候,每期班结束的时候,总有一些学生跑来理直气壮地索要最后一节课的讲义,说,“我要赶回去过年……” 我就乐:“嗯,过吧,好好过,使劲过,以后你就年年都在家过年罢!还留什么学啊?”

你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假日吗?很多人还真不知道,也没好奇一下去查过。算上周末双休日,一年下来,“法定节假日”大约 115 个。

从 1995 年,到现在 2015 年年底,算 20 年罢。

115 × 20 = 2,300 (天)

也就是说,这些年下来,我比别人多了 2,300 个工作日。我多做了很多事情、做了更多事情,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?

假设多出来的每个工作日里,我每天工作时间只有 6 个小时 —— 虽然肯定比这个长,但也不可能是 12 小时以上啊;然后,我也是干一会儿玩儿一会儿啊,要不然怎么会弹吉他呢?

2,300 × 6 = 13,800 (小时)

那么,我比大多数人多工作了 13,800 小时。什么“一万小时”理论之类的,不是没道理,但在我这里确实没劲,弱爆了。

2300 ÷ 365 = 6.3 (年) 20 ÷ (20 - 6.3) = 1.459 (倍)

于是,过去的 20 年里,我那 20 年的时间密度是大多数人 20 年的 1.459 倍,凭什么我不多收获一些呢?其实我也一样贪玩的,我也一样偶尔松懈的,只不过,24 小时里,你怎么可能除了睡觉全在松懈?我觉得这也挺难的。

其实我一定不是他们以为的那种工作狂。就算是,可谁说工作狂没有生活啊?好奇怪。

每天都要成长,每天都要进步 —— 这就是我的工作。我觉得挺好的,没觉得累,没觉得辛苦,反过来,倒是觉得不这样才没意思。不进步的人哪儿有幸福?不认真思考不切实践行的人,连性生活都可能是低级的……

挤挤都会有的》是我写的第一本“共创书籍”…… 其实,我只写了一个字,然后副标题都要一句话:一个字足以改变生活品质。

我读书量和阅片量不是一般地大。读书是应当的,没啥可说。可阅片这事儿可以拿出来好好吹吹牛。当年在新东方与同事打麻将的时候,聊聊天,他们都很惊讶,因为但凡他们听说过的电影我都看过。打麻将,我随叫随到,人称麻圈及时雨,任何时候三缺一,给李笑来发短信…… 我也不是没事儿干,但我觉得就那么几个好朋友,配合着开开心,这不是好朋友的基本义务么!到了年底,我又出了一本书…… 他们就又很奇怪,“这小子哪儿来那么多时间啊?” 很简单啊,真的不是靠熬夜挤时间的(虽然有时候也熬夜),不休法定节假日就可以了啊!真的多出很多很多时间的。

想到了,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 ——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 —— 这就是践行。这并不是什么需要“坚持”的事儿,这只是“是否对得起自己”的事儿而已。不是吗?这明显是有复利效应的事儿啊!那是我 20 年前就算过的事儿,现在只不过是被我活出来了而已。

想要看到复利的效果,就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,而且越往后效果越显著。时间是不可管理的,于是,就只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—— 显然,我的做法是划算的。在时间轴上我已经走过 20 个刻度的时候,别人还在 13.7 以内晃荡,更多的人可能连 5 个刻度都没走过…… 复利效果在我身上更为显著,这明显很自然啊。

过去很少跟别人讲这个事情1。这种想法说出来,得到的反馈无非是“笑来,你对自己真狠”之类的其实莫名其妙的评价。都已经活过来了,20 年过去了,我可以拿这事儿开玩笑了:

我这哪里是对自己狠啊?这根本就是对自己的爱惜啊!

现在是 20 年过去了,我拿出来说说事儿,效果是明显的;可若是在 2005 年的时候,10 年的效果就没那么显著了,1995 年的时候我说出来,有几个人会当回事儿?—— 说出来肯定会被人笑话的罢……

难道不是吗?践行的人生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兼容,这是没办法的事情。相互之间也没必要羡慕,选择之后就是不可逆的,没办法的事儿又何必羡慕?20 年前我遇到的那些人,根本就不会理解我的这些想法,尽管这些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推理之后得到的朴素结论。就算理解了,又怎样?他们也不会去做,当然更不会相信我能做出来。等我做出来了,他们再信有什么用?

想到了,学到了,就当真了;当真了,就当真做了,且真的做到了,这才是践行。

有一句话,特好玩,也是对的:

每个人都是出生的时候,都只能是原创。结果,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盗版……

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。 很多人一生都不懂这个道理。算清楚 20 年有多少个法定节假日,想想如果能按自己的方式安排时间会多出多少工作时间,这事儿用不着高等数学去计算罢?想得到却没有做,那就怪不得谁了。

这次开写《新生 —— 七年就是一辈子》,才发现我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行为艺术家 —— 才发现讲道理的人很多,践行的人很少很少。少到什么地步呢?只要真的做到了,甚至可以被称为“行为艺术家”的地步。

钱花掉了,才属于自己,时间度过了,才可以算进生命,这是朴素的道理。

这 20 年,我过的很开心,很好很强大,越来越从容。明天的事儿,谁知道呢?—— 我自己知道。


1. 做到了再说,否则说了也白说。要想尽一切办法成为“能说那话的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