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动支出

之前提到过增加收入最靠谱的方法是增加被动收入 —— 或称“睡后收入”。这里我们讨论一下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东西 —— 被动支出。

所谓的被动支出,通俗地讲,就是指“你还没做什么,但你的钱已经被花掉了”。嗯?还有这种事情?!

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

你手中的货币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贬值了,购买力下降了,相当于你的钱有一部分“还没来得及花就已经不见了”。也许你听说了,2015 年 10 月,央行释放 7 万亿元,导致人民币瞬间贬值 2%,也就是说,你兜里揣着的 100 元钱,现在只相当于之前的 98 元了,有 2 元钱已经“不翼而飞”,只不过那张纸币上印着的数字不会自动改变,所以,看起来还是 100 元。

虽然通货膨胀会对每个人产生同比例的影响,好像谁都逃不掉,但它最终对每个个体的影响差异还是很大的。越有钱的人当时的损失越大,因为他们的资金基数大,所以,同样的比例,他们损失的金额要比资金基数小的人多很多。这很容易理解。但反过来,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,越有钱的人,“恢复能力”越强,就好像受了同样的伤,身体强壮的人相对更容易复原一样。

假设货币贬值了 2%,即购买力大约下降了 2%。一个月收入 5,000 元的人,如果他的月花销本来就是 5,000 元(也就是说,本来每月刚刚好),那么他现在收入依然是 5,000 元,可每个月的花销却需要大约 5,102 元(5,000 ÷ 0.98) —— 还得去借点钱才够用。而一个月收入 15,000 元的人,假定他的月花销也是 5,000 元,那么,虽然他现在需要用 5,102 元才能满足生活需求,但他依然有 9,898 元可以去储蓄,如果是定存的话,有可能获得 3% 甚至更高的利息,于是没多久,那损失的 2% 就补回来了。如果一个人有几百万元的存款,那么他通常可以在银行买到利率更高的理财产品,比如信托之类,利率可能高达 12% ~ 15% —— 虽然也有一定的风险 —— 于是,他们的恢复能力更强。

利息对借款者来说也是很可怕的被动支出

借来的钱,之所以要支付利息,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钱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,它也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生产资料,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掉的 —— 能赚到钱。所以,利息这东西,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。只是古今中外,在很多文化里,很多人总是下意识地觉得赚取利息的人是不劳而获的,但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又不惜去借很高利息的贷款 —— 错上加错。

一旦你借了钱,你就许下了一个承诺,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之前,或一次性,或分期,你要连本带息地还掉这笔钱。于是,你就创造了一个周期,在这个周期里,你时时刻刻都面临更多的利息负担。

生活必需品开支其实是一种被动支出

生活必需品开支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你还活着,勤奋也罢,懒惰也好,你总是得花那些钱 —— 房租、水电费、宽带费、电话费、交通费用、餐饮费用,还有各式各样的日用品,男人的袜子、女人的指甲油,等等。还没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,钱就花出去了。

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,最后一项才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。通货膨胀虽然可怕,但自己反正没多少钱,所以感觉不到损失。利息虽然也可怕,但自己反正还没借过多少钱,所以无所谓。可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却是时时刻刻都需要负担的东西。所以,有一些人(其实是少数)常常说,“赚钱很辛苦的,要跑赢利率、要跑赢通货膨胀,否则就亏了……”这其实是一种难得的洞见 —— 尽管这看起来显而易见。

关于第一项通货膨胀,因为普通人暂时无能为力,所以就不在它的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,连烦心都没必要。对民众来说,它基本上属于“天灾”,完全是不可控因素,这种风险甚至无法通过保险机制来防御。我们能做什么呢?什么都不能,做什么也都没用,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,谁都无能为力。

关于第二项利息,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需要注意的只有一条:尽量只为生产借钱,尽量不要为消费借钱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借来钱,用它可以赚到钱,赚到的钱比利息多,你就是有利润的,这本质上就是生产。如果借钱仅仅是为了消费,钱花出去了,获得的只是享受(即便有些确实是“终极体验”),那就有点亏了,甚至亏大了 —— 别人赚了 1 分钱,你花掉 1 分钱,这加起来就差了 2 分钱呢。

用借来的钱去支付教育费用,这也是生产,因为这相当于提高了自己将来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,算是一种投资,其实是很划算的投资。用借来的钱去买房子,虽然复杂一点,也算是投资,但还要看整个经济周期的状况。可用借来的钱去买部 iPhone,然后支付 30% 以上的利息,就不太划算了,因为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存在,比如用坚果手机之类,代价就是 —— 没那么酷呗。但是,如果买来 iPhone,不仅用了,还把它作为开发机、测试机,那就不一样了!

最后看第三项生活必需品支出。对于生活必需品的支出,对策如果是不吃不喝,显然不怎么明智。在今天这个世界里,竟然要连上网费都省下,那跟原始人有什么区别?过分约束自己,其实并不是一个优势策略,尤其是考虑到终极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的时候。

甄别“必需”和“必虚”

有些“必需”实际上是“必虚”而已。所谓“必虚”的意思是说,虚荣心使得那个东西看起来“必需”。韩国人在这方面有个有趣的专用词汇 —— 面子保护费。很多的“必虚”之所以显得是“必需”,其实是爱面子的心理作祟。连网是“必需”,智能手机是“必需”,但iPhone对有些人来说真的是“必需”吗?很可能其实只不过是“必虚”而已 —— 实际上完全可以替代。

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:在进入社会的起点,女性往往比男性需要消费更多的必需品,比如衣服、化妆品;男性一般是用不着化妆品的,男性对衣着的要求也没那么高,但男性却往往比女性更为窘迫。为什么呢?因为男性总是在“必虚”(而不是“必需”)上开销过大。

尽量剔除瘾性消费

一天一杯星巴克的拿铁,其实是很高的消费。按照北京的星巴克价格,一杯大约是 30 元人民币,一个月就要 900 元上下。某种意义上,尽管绝大多数女性坚决不同意,但实际上,很多美容消费(比如面膜)其实也是一种瘾性消费 —— 只不过是上瘾了而已,并不是因为那有什么实际效果。

道理简单明了,做到却极度不容易。我自己就是咖啡的重度瘾用者,也是香烟的重度瘾用者,这些年的累积消费金额真的早就够买一辆豪车了。这些东西一旦上瘾,就很难戒掉。

后来我想开了,知道这是自己的弱点,于是决心用另外的方式弥补 —— 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被动收入,用以抵消这方面的支出……生活不易啊。

向父母求助

这可能是很少有人会给出的建议:向父母借钱,购买恰当的理财产品,用利息分担一些生活必需支出,其实是个很好的策略 —— 这其实是在赚利息差。

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,刚开始有收入,怎么可能有积蓄?在我看来,父母借钱给孩子实践理财要比借钱给孩子去借更多的钱慢慢还(买房子)强太多了!比如,向父母借 100,000 元人民币,如果可以买到年化 8% 的理财产品的话,那么一年下来就有 8,000 元“额外”的收入去抵消一部分生活必需开支。不要小瞧这 8,000 元,它真的会让生活从容很多。男生的游戏机,女生的指甲油和口红,其实根本用不了多少钱,但其实又可以被抵消。

过去,年化收益 8% 的理财产品以 10 万元的金额投资,几乎是不可能的,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门槛比较高,通常在 100 万元以上。现在稍微不同了,因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,网上有很多相对靠谱的 P2P 理财平台,所以可以用一定的资金获得相对稳定、靠谱的收益。

当然,投资之前需要自己研究风险的高低。一般规律倒也简单:收益越高,风险越大(反过来不一定成立) —— 虽然同时也有很多收益并不高的风险也很大。

别指望从别人那里找到答案,只能靠自己去判断。

我身边有一些朋友,孩子也都开始懂事了,需要零花钱了。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带着孩子去银行买个理财产品。然后,告诉孩子:我把这样赚到的钱全都给你 —— 够意思吧?所以,我们算一下,从现在开始,你每个月有 ××× 元零花钱,就这么多,花光了就没有了。没有了就是没有了,哭啊闹啊都没用,所以,你自己看着办……

这比各种司空见惯的理财教育强多了,几分钟、几句话,就已经把该教的都教完了。

更进一步

人一辈子基本上要靠3种力量:

  • 体力
  • 智力
  • 财力

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“相辅相成”的。在远古时代,体力差几乎等于活不下去,智力差当然也很危险,但一个体力强大的傻子却可能更容易生存。不过,即便是在远古时代,体力超群或者智力超群,直接的结果通常就是财力的增加,而财力的增加常常会进一步导致体力和智力的改善。

有两个自然规律在人类史上从来都没有变过:

  • 只有第一被重赏
  • 财力积累无上限

上面用过一个词 —— 超群,意思是说,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,比别人强一点点其实没多大用,必须是第一,否则不可能被重赏。而自然规律就是“老大通吃”,发展到今天,这个趋势越来越夸张。创投圈里流行一个朴素的认知,其是古老的自然规律:这个世界,只有老大,没有老二。

一个人的体力是有上限的,再强壮也有衰老的必然;一个人的智力是有上限的,再好学、再勤奋,时间总是有限的。但是,财力却有着优于体力和智力的属性。

  • 可无限积累
  • 可直接继承

后天获得的体力可能遗传,也可能不遗传,也就是说,有可能,但不一定。后天提高的智力,很难遗传,更多的是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引导大致达到“遗传”的效果。可财力却不一样,除了可积累、无上限之外,还可以直接让子女继承,若是他们拥有足够的体力和智力,就可以继续积累,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积累。

从历史上看,只有一种靠谱的途径 —— 长期积累。“一夜暴富”其实很常见,但由于不是通过积累获得的,所谓“暴发户”在财富方面的智力(所谓“财商”)跟不上,于是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可能很快败光。这种例子非常多,学者们曾经跟踪观察那些中了彩票的人,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最终回到穷困潦倒的状态。

长期积累本来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事情。积累就是难得的习惯,且要长期,这就难上加难。即便有人做到,历史上也有观察 —— 富不过三代,穷不过五服。为什么呢?只因为积累教育实在太难了!但这确实是唯一靠谱的途径。

所以,细想想就会发现,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 —— 无论是在哪方面 —— 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。